榆林学院“读书报国 铸魂育人”工程实施方案

2021年05月06日 15:54  点击:[]


为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全面落实校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铸魂育人工程”建设要求,进一步提升我校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根据中共教育部党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文件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扬学校教书育人传统和协同育人优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以构建“十大育人”体系为支撑,推动各类育人要素、育人资源、育人课堂、育人力量贯通融合、协同联动,强化基础、突出重点、建立规范、落实责任,一体化构建导向鲜明、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责任明确、运行科学、保障有力的育人工作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切实提高工作科学性、系统性和针对性,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着力培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国民表率和社会英才,不断开创新时代学校育人工作新局面。

二、基本要求

(一)突出育人主体。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系统推进“十大育人”体系建设,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组织协调、学院主体落实、全校共同参与”的育人工作格局,推动教育、管理、服务同频共振,教职员工人人担当。

(二)聚焦育人导向。坚持将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核心价值导向,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各项工作、评价全体教职员工的根本标准,落实到述职考核、评先评优、聘用晋升等各环节,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充实完善各项政策导向,积极营造浓郁的育人导向和氛围。

(三)贯通育人机制。学校成立“铸魂育人”工程领导小组,定期研究部署育人工作。将育人工作纳入发展规划和班子任期目标,排上党政重要议事日程,列进任期和年度工作计划和考核指标。建立“四个课堂”贯通联动机制和“十大育人”定期会商机制;坚决破除制约育人工作的瓶颈和障碍,坚持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打通育人工作“最后一公里”,切实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四)融合育人要素。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充分开发教育、管理、服务各领域、各环节育人元素和育人功能,有效激发各群体、各岗位的育人潜力和育人活力,将立德树人覆盖到课上课下、网上网下、校内校外,实现目标同向、载体同建、资源同享、节奏同步,努力形成强大的育人工作合力,推动育人要素大融合、育人工作全覆盖。

三、主要任务

铸魂育人是高校坚持立德树人的本质要求,是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任务。全面实施“铸魂育人”工程,必须牢牢把握新形势下学校育人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基本国情,立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举旗定向,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强化“四个课堂”联动育人,将立德树人贯穿办学治校和教育教学全过程,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方式,一体化构建 “十大”育人体系,推进学校育人体系和育人能力建设现代化。

(一)统筹推进课程育人。落实“八个相统一”和“六个要”要求,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教育的有机结合,不断增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1.深化思政课程教学改革。制定实施学校《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实施方案》和《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和提质增效行动计划》,推进“六个创优”,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切实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课程。优化课程设置,完善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法,实施分类教学,完善集体备课制度,着力打造思政课程“金课”,不断提升思政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水平。充分发挥平台和人才优势,专题研究和生动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制定实施《榆林学院课程思政实施方案》,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为主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重点,一体化推进课程思政的价值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队伍体系、保障体系建设,着力建设一批充满思政元素、发挥思政功能、具有我校特色的示范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和特色课程,着力培育一批具有亲和力、影响力、示范性的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

3.完善课程育人评价机制。完善教育教学质量和成效综合评价体系,加强课程育人督导评估,加强学生学习成果评价体系建设和学习过程管理与考核,形成具体可行的课程激励和退出机制。落实校领导联系思想政治理论课制度和校领导教学督导听课制度。发挥专业教师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将课程育人作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作为教学督导和教师绩效考核、晋职晋级的重要评价内容。

牵头单位:宣传部、教务处、研究生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建设单位:各学院、相关部门

(二)着力加强科研育人。践行“四个服务”的时代使命,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科学研究全过程。持续优化学校科研管理制度,以“科研管理育人、科研活动育人、科研评价育人”为着力点,明确教师引领培育职责,注重学生科学精神培养,实现科研与育人的融通。

4.强化科研课题的价值引领。改进科研环节和程序,把思想价值引领纳入课题立项、结项评审的内容,引导科研人员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选题设计、科研立项、项目研究、成果运用全过程,把思想政治表现作为组建科研团队的底线要求。促进科研、教学、实践成果转化,引导本科生、研究生积极参与科研创新活动,切实增强科研育人实效。

5.加强学术诚信体系建设。积极构建集教育、预防、监督、惩治于一体的学术诚信体系,切实维护学术道德规范。建立健全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学术不端行为调查处理等相关制度,治理遏制各种学术不端和科研失信行为。

6.深化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完善教研一体、学研相济的科研育人机制,推进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依托行业和高水平科研院所,探索联合培养新模式,采用项目合作、共建研发平台等方式,打造科教创产融合发展联合体。

7.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搭建师生科研创新互动平台,引导师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团队和科研创新训练,培养师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以研究生导师示范团队建设为抓手,培育一批以研究生导师为核心的科研育人典型团队。广泛开展科研育人经验推广活动,营造良好的科研育人氛围。

牵头单位:科学技术处、社会科学处

建设单位:各学院、相关部门

(三)扎实推动实践育人。制定实施《榆林学院实践育人实施方案》,推进实践育人系统化、课程化、项目化、全员化、基地化、社会化,构建全方位实践育人协同体系。

8.统筹推进实践育人工作。进一步丰富实践内容和形式,整合实践资源和平台,夯实“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将第二课堂成绩单作为学生在校期间综合素质测评、评奖评优、免试推研、推优入党等的重要依据。大力支持和严格管理学生社团建设,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功能。深入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实践育人项目。推动专业课实践教学、学科竞赛、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志愿服务、军事训练等载体系统设计和贯通融合。

9.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课程和学分,强化思政素养与学术思辨并重、知识素养与实践能力并举,融学生创新创造于实践教学,形成育人为本、成果导向的多元化实践课程改革模式。

10.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巩固“双创”高校建设成果,全将双创教育与专业教学、素质教育、职业规划深度融合。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建设,设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支持学生成立创新创业类社团,加大校内“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力度,完善国家、省、校、院四级学科竞赛与创业项目组成的“双路径四层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牵头单位:教务处、学生工作处、研究生院、团委

建设单位:各学院、相关部门

(四)深入推进文化育人。制定实施《榆林学院文化育人实施方案》,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全面加强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11.着力加强教育引领。以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新时代公民道德教育实施纲要》为统领,深入开展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和国防教育,持续加强“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建设,建成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小落细落实。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充分发挥博物馆、大学生艺术教育中心、青年交响乐团等作用,深入开展“六进”校园活动。依托校内外丰富红色资源,强化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推出一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典型案例。

12.大力繁荣校园文化。充分挖掘校史校风校训校歌的教育作用,弘扬师大精神。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培育,形成一批如艺术文化节、社团文化节等校园文化品牌。坚持“一院一品”,打造学院和学科专业特色文化,塑造学院文化育人品牌。实施原创文化经典推广行动计划,创作一批原创舞台剧、歌舞音乐和专题视频等文化精品力作。举行“‘三全育人’最美教师”“十佳事迹”“十佳大学生”等评选表彰和宣传展示活动,塑造向上向善的校园风尚。

13.深入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围绕“五大工程”建设,深入实施《榆林学院关于深入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的实施方案》,分别建立学校、学院、班级、楼宇、宿舍文明创建体系,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着力加强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建设,优化校园育人环境,加强校园自然环境整治,建设一批校园重点文化场馆和人文景观,开展校园读书创作活动,推出一批教室、实验室、公寓文化示范项目,培育校园文化精品,争创全国文明校园。

牵头单位:宣传部、学生工作处、研究生院、后勤管理处、基建处、团委

建设单位:各学院、相关部门

(五)创新推动网络育人。制定实施《榆林学院网络育人实施方案》,加强校园网络育人平台、资源和文化建设,牢牢掌握网络育人阵地的领导权和主动权,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守护网络精神家园。

14.构建网络育人平台。创新“互联网+思政”教育模式,以“网”“微”“端”“号”为重点,加快新媒体平台的优化整合,重点建设一批在学生中有较大影响的知名网站、知名网络社区及知名应用平台。加强校园网、思政文明网、思政课程专题教学网以及网上党校、网上共青团等网络平台和校、院、班等官方微博微信建设,成立学校新媒体联盟,形成系统化、立体化、交互性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矩阵和网络教育集群。

15.加强智慧思政建设。依托全省高校智慧思政大数据平台,加强学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建设,打造信息发布、工作交流和数据分析平台,构建集“成长中心、教学中心、服务中心、管理中心”于一体的校园智慧思政系统。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服务工作相结合,推进“智慧学工”“智慧团建”系统建设,实施“易班”建设工程,加强慕课平台建设,打造高水平的网络思政工作教育体系、平台体系、课程体系、教学体系、人才体系。

16.丰富网络内容供给。推进学校融媒体平台建设,创建校园全媒体中心和网络文化工作室,开展大学生网络文化节、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等网络文化作品创作生产活动,集聚网络正能量。改进网络成果评价,建立网络文化成果评价认证体系,激发教师参与网络育人热情。通过设置议题、回应热点、强化服务、引导舆论,营造清朗、健康和文明的网络文化。

17.强化网络安全维护。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统筹校内外资源,提高建网用网管网能力,优化信息发布审核制度,规范校园媒体管理,建立完善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加强师生网络素养教育,引导师生增强网络安全意识,遵守网络行为规范,养成文明网络生活方式。建立“预防、人防、联防、补防”网络舆情监防机制,建强专职网管队伍,及时、主动回应学生利益诉求和重大关切。

牵头单位: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工作处、研究生院、团委、信息管理中心

建设单位:各学院、相关部门

(六)大力促进心理育人。制定实施《榆林学院心理育人实施方案》,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深入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

18.建立“全通道”心理服务体系。加强全省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建设,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实现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全覆盖。完善心理健康委员、心理信息员制度,强化心理社团组织作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与服务水平,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4000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保证生均经费投入和心理咨询辅导专用场地面积,建立经常性专业培训和心理健康教育督导工作。

19.打造“全生态”心灵成长工程。利用“心理健康月”系列活动等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和水平,通过主题活动、文化氛围营造、微信公众号、APP等途径传播心理健康知识。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开展个体精准化帮扶,持续加大对师生心理状况的监测比例以及监测次数,适时筛选可能存在问题的人群,针对性推送自我教育与调适方案。

20.推行“全时空”心灵护卫工程。进一步织密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心理防护关怀网络,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案,建立转介诊疗机制,发挥学院心理辅导站工作实效。实施学生心理动态“四色干预”机制,建立重点关注学生心理档案。

牵头单位:学生工作处、研究生院、教育科学学院

建设单位:各学院、相关部门

(七)切实强化管理育人。坚持严慈相济、情理相融,大力建设有力度、有温度、有效度的管理文化,把规范管理的严格要求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结合起来。遵守大学章程,完善校规校纪,健全自律公约,加强法治教育,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促进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强化科学管理对道德涵育的保障功能,大力营造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

21.完善管理育人制度体系。制(修)订教育规章,保障师生员工合法权益。健全依法治校、管理育人制度体系,丰富完善不同岗位、不同群体公约体系,引导师生培育自觉、强化自律。建立健全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联系学生制度,形成校领导进课堂、进班级、进宿舍、进食堂、进社团、进讲座、进网络的有效机制,以及机关部处、学院负责同志与学生联系交流的常态化机制。完善校、院党组织书记抓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述职评议考核制度。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发挥学生“四自”功能。

22.明确管理岗位育人的职责和要求。结合学校岗位聘任要求,明确岗位职责,深入挖掘岗位育人元素,明确“好干部”“好职工”标准,细化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实验室管理等环节育人要求,统筹推进管理干部队伍建设。

23.加强岗位培训和激励督查机制建设。制定管理干部培训规划,提高各类管理干部育人能力。建立干部考核评价、激励监督机制,重视考核结果运用,遴选和培育一批“管理育人示范岗”。坚持从严管理干部,将育人功能发挥纳入管理岗位考核评价范围并作为评奖评优条件。

牵头单位:人事处(教师工作部)、组织部、学生工作处

建设单位:各学院、相关部门

(八)不断深化服务育人。坚持围绕师生、关照师生、服务师生,以满足师生成长发展需要为导向,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结合起来,构建“线上线下、虚实一体、互为支撑、互为补充”的服务体系。

24.健全服务育人联动机制。坚持需求导向,系统梳理和开发服务岗位承载的育人功能。健全完善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师生零距离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加强“学子心声”服务平台建设,打造校园服务统一应用门户(APP),推进公共服务便捷化、高效化。以一站式学生事务综合服务中心为依托,强化学校各单位服务育人协同联动机制,以生为本,优化流程,推动学生事务“最多跑一次”改革。

25.提高服务育人能力和服务水平。系统梳理各岗位的育人职责与目标,建设敬业奉献、实干高效的服务队伍。实施服务员工素质提升计划,增强服务意识和供给能力。强化后勤保障服务水平,持续开展“节粮节水节能”“生活垃圾分类”等活动,推动节约型校园建设。建设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和服务体系,提高馆藏利用率和服务效率。制订健康教育教学计划,开展传染病预防、安全应急与急救等专题健康教育活动;培养师生公共卫生意识和卫生行为习惯。加强人防物防技防建设,全面开展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提高安保效能,不断提高安全保障与服务水平,增强师生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

26.加强监督考核。落实服务目标责任制,把服务质量和育人效果作为评价服务岗位效能的依据和标准,选树一批服务育人先进典型模范,设立榆林学院“服务育人示范岗”。

牵头单位:教务处、学生工作处、研究生院、后勤管理处(后勤集团)、保卫处、图书馆、校医院

建设单位:各学院、相关部门

(九)全面推进资助育人。制定实施《榆林学院资助育人实施方案》,打造全方位、多层次资助育人载体,创新资助育人活动形式,构建资助理念先进、资助渠道丰富、资助体系健全、资助对象精准、资助模式多维、资助成效显著的资助育人新格局。

27.构建资助育人长效机制。注重“扶困”与“扶智”“扶志”并行,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形成“解困—育人—成长—回馈”的良性循环,着力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

28.完善精准化资助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量化认定指标体系,建立“线上量化测评+线下回访验证”的认定新模式,精准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动态管理。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校本、社会、学生互助为主体的四个资助项目体系,适时开展分层、分类、分时资助,实现贫困生精准资助。

29.创新资助育人形式。研发大数据资助育人系统,开办“苔花”励志培训班、“石榴籽”培训班、“苔花”周末剧场,实施“双扶”资助育人项目,开展“一缕阳光”微资助等,探索具有我校特色的思想培育、个性指导、分类训练和成效评估的资助育人工作体系,实现困难学生经济和精神的“双脱困”。深入推进研究生助教工作,积极发挥研究生“三助”工作的育人功能。

30.加强资助育人宣传教育。诚信教育主题月、学生资助政策“两节课”等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担任“学生资助宣传大使”,强化励志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培育建设一批“发展型资助育人示范项目”,推选展示资助育人优秀案例和先进人物。

牵头单位:学生处

建设单位:各学院

(十)积极优化组织育人。推进组织建设与教育引领相结合,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思想引领与育人保障功能,发挥群团组织联系、服务、团结凝聚师生的桥梁纽带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组织建设全过程,促进师生全面发展。

31.不断加强党组织建设。发挥学校党委领导核心作用,推动各级党组织自觉担负起管党治党、办学治校、育人育才的主体责任。深化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实施“对标争先”“领航”计划,推进新时代高校党建“双创”工作,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效。加强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队伍建设,推行学院党政干部交叉任职。加强党员教育管理,落实教育培训规划,提升广大党员的党性修养。严把党员发展质量关,努力把优秀师生吸纳到党的队伍中来。遴选培育一批学院党建工作标杆,培育建设一批先进基层党组织,培养选树一批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推选展示一批党的建设优秀工作案例。

32.发挥群团组织育人纽带功能。推动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团组织创新组织动员、引领教育的载体与形式,支持各类师生社团开展主题鲜明、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发挥教研室、学术团队、班级、宿舍在师生成长中的凝聚、引导、服务作用。大力实施团学组织强基工程、活力提升工程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培育建设一批文明社团、文明班级、文明宿舍,培养选树一批群团组织育人典型。

牵头单位:组织部、工会、团委

建设单位:各学院、相关部门

四、工作保障

“铸魂育人”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组织领导,又需要层层推进、全员参与,必须逐级明确要求、人人扛起责任、狠抓工作落实。

(一)加强组织领导。学校成立以校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其他校领导为副组长的“铸魂育人”工程领导小组,加强工作统筹和顶层推动,重点聚焦将育人工作贯穿、融入、结合到办学治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建立统一规范,出台配套政策,加强督查考核。各学院党政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推动“铸魂育人”工程建设,强化组织领导和责任落实,重点聚焦将育人工作贯穿人才培养工作全过程,与学院党建和事业发展全面融合,与学院特点和专业特色有机结合。各牵头单位落实一把手负责制,负责制定工作方案及推进落实文件,加强协调联动,推动工作落实。

(二)建立长效机制。结合学校实际,研究出台配套制度文件,将“铸魂育人”工程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各单位要围绕任务分工,精心制定具体措施,细化实施路径和工作任务,列出任务清单和责任清单,明确时间进度,制定考评办法及激励管理制度。将“铸魂育人”工程建设成效作为学校“三全育人”最美教师(最美教育工作者)、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选的直接依据。依托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开展“十个育人”理论研究、对策研究和行动研究,打造“三全育人”工作高水平智库。加强监督考核,将“铸魂育人”工程建设相关工作列入学校年度目标任务综合考核,定期对“铸魂育人”工程建设进度和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并作为党委对各二级党组织巡察和党建考核的重要内容。

(三)强化队伍建设。全面落实中央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建设的政策要求和量化指标落地。按照有关文件要求核定落实学校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党务工作干部编制,专业技术职务单列指标、单设标准、单独评审,持续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全面提升职业能力。按照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要求和好干部标准,选好配强各级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加强培训培养,提高各类管理干部育人能力。进一步完善教职工评聘和考核机制,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严格教师资格和准入制度。在教职工考核评价、职务(职称)评聘、评优奖励中,把思想政治表现和育人作用发挥作为首要指标,引导全校教职工积极融入“三全育人”工作,切实提高“三全育人”工作实效。

(四)强化特色创新。要在教育部和省委教育工委“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建设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学院工作实际,强化理论创新、举措创新和制度创新,努力推出一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特色项目和特色品牌,真正把上级要求与学校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把办学特色与育人特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三全育人”师大品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五)落实经费保障。强化学校经费支出的育人导向,加大育人工作经费投入,落实“铸魂育人”工程运行经费保障,支持各单位深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设立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研究课题,支持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结合工作开展专题研究。

 

 

下一条:榆林学院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实施细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