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大会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发挥课程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和教师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关键作用,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结合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实际,特制定本细则。
第一条 推进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建设一批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项目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全国研究生教育大会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课程教育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深入挖掘研究生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及各教学环节育人元素和育人功能,形成各类各门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协同育人效应,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按照《榆林学院课程思政实施方案》要求,组织课程团队成员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深入挖掘课程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政元素,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做好专业课程育人教学设计,编制思政课程教学大纲,于2021年下半年建设一批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项目。
第二条 推进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建设一批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研究生课程分为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两大类,要求所有课程都具有思政教育的职责和功能,强调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和培养能力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课程实际,根据不同类别和学科研究生培养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德教育、职业伦理、工匠精神、革命传统教育、国防教育等有机融入研究生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课程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课程中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不断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构建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三位一体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从师德风范、专业伦理、学习伦理、核心价值、专业教育等方面进行课程设计, 从教学目标、课程大纲、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环节优化教学过程。利用多样化教学手段,注重灌输与渗透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相结合。
第三条 加强研究生课程思政队伍建设,构建校院两级研究生指导教师培训体系
不断加强研究生导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建设高素质导师队伍,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研究生课程思政队伍建设,构建校院两级导师培训体系。学校每年9月组织对新聘任导师进行集中培训,进行师德师风教育,作为新任导师上岗的必要条件。各培养单位每年对所有研究生导师开展1次培训。积极发挥导师言传身教作用,激励导师做研究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提高导师的业务素质和指导水平,激励导师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既做学业导师又做人生导师;要率先垂范,以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人格魅力影响和鼓舞研究生;要培养研究生良好的学风,严格要求学生遵守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
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轻价值引领的观念,通过多种方式,引导所有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重点围绕树牢“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组织校内外专家讲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备课活动。充分运用入职培训、专题培训、专业研讨、集体备课等手段,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提升教师将思想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融入到每一门课程的能力。鼓励教师投入更多时间精力研究课程思政,注重运用课程思政建设成果,落实育人价值导向,形成全员育人有效机制。
第四条 推广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成果,遴选一批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案例
积极做好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经验交流、观摩、示范、推广工作,以示范课程为典型,形成案例汇编,将好的做法、经验推广到其他课程,引导教师们深入挖掘各类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元素,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优秀案例的引领示范作用。在总结研究生示范课程思政建设经验成果基础上,推广到全校所有课程。
第五条 本细则由研究生院负责解释,自发文之日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