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学院构建“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意见

2021年05月06日 16:06  点击:[]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大学生的“六点要求”等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总结学校办学特色,着力构建我校“知识探究、能力提升、人格养成”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国民表率、社会英才”的人才培养目标,以“知识探究、能力提升、人格养成”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统领人才培养全过程,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大力造就具有“人文情怀、科学精神、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二、总体目标

着力完善“三全育人”工作格局,不断优化“四个课堂”联动的育人机制,使人才培养工作更加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构建具有安徽师大特色的“知识探究、能力提升、人格养成”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建设内容

(一)知识探究层面

着力推动学生形成系统的政治理论知识、宽厚的基础知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综合知识的知识结构。努力实现从知识学习和知识传授向知识探究转变,从传统单一的信息复制和挖掘模式向学生自主建立知识结构模式转化,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热情,培养创新思维和信息素养。完善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知识、积极探求知识、自主创造知识的环境和制度体系。

(二)能力提升层面

着力提升学生简洁清晰的沟通表达能力、学以致用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积极有为的社会担当能力和敢为人先的创新创业能力。努力实现从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掌握向创新能力的提升转变,从社会适应能力的训练向数字化生存能力、团队领导能力的形成迁移,大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系统性思维、互联网思维,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应对多元化、复杂化的社会环境。建设完善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贡献社会的能力培养教学方式和目标体系。

(三)人格养成层面

着力健全学生涵养以价值追求为灵魂、以立德修身为基石、以社会担当为使命、以规则意识为底蕴的新君子人格。在传统社会和传统文化孕育的君子人格基础上,涵养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新君子人格。通过建设君子课程、选树君子榜样、塑造君子文化的三维推进,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网络阵地四个课堂联动育人,共同促进青年学生新君子人格养成。

四、实施举措

(一)实施知识探究培育工程

1.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按照“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个性化教育”的整体设计,构建“2+2”“1.5+2.5”“1+3”等符合各专业培养规律的知识探究体系,低年级加强通识课程和基础课程教育,高年级强化跨学科教育、前沿教育。积极试点小学期制,邀请优秀校友、合作院校优秀教师和行业专家开设专题课程。深入实施导师制,聘请知名专家、优秀校友组成校外导师团,构成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双导师队伍,在课程学习、科学研究、生涯规划等方面给予学生全方位指导。

2.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版,继续开展卓越法治人才、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和卓越工程人才等培养模式改革。以特色优势学科为基础,在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地理科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等学科领域,分步推进青年英才培养培育基地建设,引导优秀学生投身基础学科研究。深入实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计划,搭建高校与科研院所深度合作的战略平台。将学生进入实验室等参与科技创新实践制度化。

3.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按照“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金课”标准打造一批具有师大特色的基础、核心和通识等课程,建设成“五大金课”群。强化“互联网+教育”的思维,加强线上课程建设,着力打造一批高水平慕课。推进科研反哺教学,实现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转化、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教学体系向学生的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转化,增强课程的前沿性和时代性。深入推进课堂革命,改革课堂教学,增加课程的难度和深度,提升课程的吸引力,打造“有灵魂的课堂”。大力推广小班教学和大班教学小组讨论模式,积极实施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探究式课堂等教学方式。开展研究性教学,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训练,促进学生自主深度学习、建构知识体系、形成多维能力。

(二)实施能力提升培育工程

1.加强课程引导。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创新性元素,高度重视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新流程、新方法的实践应用,强化大学生的知识学习和技能运用。全面推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强化“第二课堂”课程化、全员化、信息化、品牌化、社会化建设,推进一二课堂深度融合,着力打造具有师大特色的第二课堂“金课”,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以校院两级团学组织为主体,依托志愿服务项目,引导学生参与志愿劳动,强化社会担当能力。

2.强化实践培养。树立“大实践”教育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育性、实践性、创造性活动为主要形式,整合校内外资源和渠道,构建专业见习、实习、研习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验教学工作,规范实验教学运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提升学生实验学习的自主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大力推进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创作)培育计划的实施,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学生社会实践顶层设计,强化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的结合,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打造社会实践综合育人品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3.激发创新意识。继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构建完善“顶层设计、教学改革、队伍建设、平台搭建、过程指导”的“五维一体”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推进产教融合实施方案,搭建多样创新创业实践孵化平台,鼓励学生投身人工智能、电子商务、智慧物流、文化创意、数字金融等领域进行创新创业,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优化学科和技能竞赛机制,把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竞赛作为一项基本制度,计入工作量,作为职称评审、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注重对“互联网+”“挑战杯”“东芝杯”“外研社杯”等重量级学科竞赛的支持和指导,加大资金投入,扩大参与广度,提高获奖层次。办好大学生专利发明、科研论文、动漫设计、科技制作等比赛,力争每个专业有一项与专业相关的特色赛事,全面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

(三)实施人格养成培育工程

1.坚守价值追求。将新君子人格养成的内容有机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基础文明建设,将新君子人格的内涵细化为学生学习生活的标准和指南。打造有吸引力的网络教育阵地,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作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君子主题网络作品,建设高品位、有特色的君子网络文化。

2.注重立德修身。在学校美育中融入新君子人格养成内容,举办高雅艺术进校园、新年音乐会、美术展等高水平艺术活动。大力开展经典阅读活动,举办主题征文、演讲比赛、经典诗文朗诵比赛等,营造浓郁的校园君子文化。依托“敬文讲坛”“优秀校友论坛”“名师谈大学”等,邀请著名学者和优秀校友开展中华传统文化讲座、论坛、报告会等,传播新阶段君子文化。

3.强化社会担当。深入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持续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深化“五四爱心学校”“阳光体育爱心夏令营”等活动品牌的内涵建设,做好美丽校园、无偿献血等日常志愿服务活动,推进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品牌化建设。实施“青春导航”典型引路育人项目,选拔优秀大学生应征入伍,广泛动员青年学生参与“西部计划”“三支一扶”、选调生等基层就业项目的选拔招募,鼓励广大青年学生在基层一线的火热实践中发光发热。

4.厚植规则意识。强化大学生诚信观念,探索构建集教育、预防、监督于一体的学生诚信教育体系。加强大学生法治纪律教育,通过举办知识竞赛、征文比赛、演讲比赛、读书活动等多种方式,推动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形成。开展大学生校纪校规教育、党员大学生党纪党规教育、大学生廉洁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信念,形成廉洁自律、爱岗敬业的职业观念。

五、有关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协作

各相关部门、各学院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与部门协同。根据本指导意见的要求,成立各学院“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领导机构,具体负责落实各项活动,各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协同落实方案任务。

(二)加大宣传,广泛动员

各相关部门、各学院要在学生中积极宣传动员,使学生能够广泛参与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中来,通过活动的开展不断提升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成效。

(三)精心组织,注重实效

各相关部门、各学院要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把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做实做好,切忌走过场,搞形式,要加大对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经费的投入,确保各项工作能够顺利向前推进。

上一条:榆林学院爱国主义教育实施方案 下一条:榆林学院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工作任务与职责

关闭